js_thumb bannerPic
/
/
/
追忆曾经 铭记点滴 ——四川机司首批赴北川中学救援队抢险救援实录

企业文化

资讯分类

追忆曾经 铭记点滴 ——四川机司首批赴北川中学救援队抢险救援实录

  • 分类:文学创作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6-17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赴北川中学抢险救援纪实,展示了四川机司“国难当头,冲锋在前”的国企风范,赞扬了机司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追忆曾经 铭记点滴 ——四川机司首批赴北川中学救援队抢险救援实录                         二等奖    (公司机关:耿岩)       每每,忆起那些日子,心绪总是难以平静……临危受命的忐忑,一波三折的进场,心急如焚的救援,意志顽强的队员,最揪心的还是对孩子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愧疚。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将四川省北川中学上千名师生埋在了废墟下,在国难当头,人命关天的危急时刻,曾为共和国建功立业、铸塑丰碑的机司人,义无反顾地冲向抗震救灾最前沿。公司先后派出6支共59人次的救援队伍增援北川中学,在华西集团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下,队员们连续作战,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丰富的机械化作业经验,配合兄弟单位和部队官兵,先后参与救出幸存者11人,清理出师生遗体多具,赢得了绵阳市北川前线指挥部、华西集团北川现场指挥部、当地政府、部队官兵和受灾群众的一致赞许,被誉为“一支非常专业和高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北川县委、县政府把“生死营救,情系北川”的锦旗送给了这个英雄的群体。机司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实践了“回报社会,践行大爱”的铿锵誓言,在特殊时期发挥了国有企业的栋梁作用。作为一名机司人,一个亲历者,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那一波三折的抢险救援,也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临危受命——“灾情就是命令,再大的压力也要顶上。”    2008年5月14日上午,接集团指令:我奉命带领公司首批赴北川救援队增援华西集团在北川中学的抢险救援。一时间,我感到了一丝紧张和前所未有的压力:自己从未经历过这样大的自然灾害,在这个非常时期带队去北川,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更担心在余震不断的灾区,自己带去的队伍和设备能否保证安全?但此时此刻,灾情的紧急和上级的信任已不容我再有丝毫犹豫,下午两点过,我带领从第一工程公司紧急调集的33名抢险技术人员和机操工、一台100吨吊车、4辆汽车、20余瓶氧气以及价值8000多元的药品、食品、饮水、劳保用品等物资,火速赶赴重灾区——北川中学。那一路的艰辛,现场的意外,艰难的救援,心灵的震撼,都让我始料未及。    一路艰辛——“大家心里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到达现场。”    救援队伍一路颠簸进入北川山区,沿途因余震不断时有大大小小的石块飞下,道路十分拥堵。在离北川中学救援现场十几公里的地方,我们的抢险队被困路边,通讯中断,与华西集团北川中学现场指挥部失去了联系。焦急等待中,眼看天就要黑了,在路况极差、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我绕山间小路避开通讯盲区,千方百计用电话联系上了现场指挥部,但终因道路交通管制仍然无法进入。时间就是生命,情急之下,我先是设法搭私人摩托车冒险闯关遭拒,最后我带领几个工人,利用运送氧气瓶车辆的特殊性强行前进,一路上反复说服了多处把关的交警,率先进入现场与指挥部接上了头。终于,在下午6点过将我们的救援车队带进了北川中学,与集团前方指挥部及兄弟单位会合,为抢险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当听到废墟下学生微弱的呼救声,看到周围学生家长焦急守侯的眼神,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救援队员们顾不上气味异常,余震危险,戴上安全帽、口罩和手套,立即投入到配合兄弟单位抢险救援的工作中,饿了啃口面包,困了就地打个盹,一心只想快快救人。   现场救援——“我们既然已经来了,就一定不能再耽误,要尽快想办法进去。”   5月15日上午9点过,头一天因道路不通被迫停在路上的100吨吊车还迟迟进不了场。之前,因道路局限,已进场施救的都是小型吊车,大型水泥块无法整块吊离废墟,整个现场的废墟清理和救援速度十分缓慢,而此时,离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只剩下短短4个多小时了。心急如焚的我们,一方面紧急向集团驻前线指挥部请战,并在集团的支持下,紧急求助北川中学现场指挥长、绵阳市副市长林新,再次提交100吨吊车尽快进场施救的方案。林副市长当即安排绵阳市公安局、交通局前面开道,清除路障,很快,100吨吊车抵达校门口,但又被门前的缓冲条阻挡,吊臂顶在了大门横梁上。大门是整体现浇不能拆,现场也没有测量工具,我们用竹竿和身体丈量,清除地面渣土,终于找到了吊车与大门之间不足10公分的间隙,在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下,吊车司机王师傅凭借多年的操作经验将吊车一步步挪进了大门。然而,一棵大树再次成为拦路虎,导致吊车回转半径不够,无法定位。几经周折,锯掉大树,扫清障碍,100吨吊车终于到位,首次起吊,就把一块40吨左右的钢筋混凝土盖子整体揭开,立即提高了现场的废墟清理和救援速度,为更多掩埋在废墟中的孩子增加了生的希望。参战的起重工、吊车司机、电焊工黄继虎、吴德金、王万勇、王树坤、张光新、张玉明、刘俊等队员连轴转,在保证100吨吊车正常运转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现场提供机械技术和咨询服务,连待命的小车司机,也主动请缨上阵,参与救援。   留下遗憾——“如果北川的道路再早点打通,如果我们的大型设备能早点进场,或许就能救出更多如花的生命。”   北川救援给我们留下了遗憾,曾经身临其境的人,永远不会忘记那里,忘记那些孩子。当最后一批筋疲力尽的救援队员撤离现场时,都没有提及自己的劳苦,没有一丝抱怨,却异口同声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自责:“没有能早点进场,救出更多的孩子”。我也常常想:“如果……或许……就能。”那次北川救援之后,我又奉命带领设备和人员先后到都江堰、彭州、安县、映秀等多个一线重灾区抢险救灾;配合省建设厅转运救灾设备。在那段多次往返灾区的日子里,多少个深夜,我们的救援队奔走在崎岖黑暗、险象环生的抢险路上;多少次危险,与我们的救援队员贴身相遇、擦肩而过,这时,支配我们行动的:除了快还是快……不能再留下遗憾。    动力所在——“来源于一名机司人的担当;来源于一个党员对组织的责任感;来源于可圈可点的动人事例;来源于可亲可敬的先进人物。”    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北川救援过程,让亲历者点点滴滴铭记在心:我们曾经离死亡如此之近,在严峻的抗震救灾战斗中,我们的企业经受了考验,我们的职工接受了检验。有人曾经问过我:余震不断,尸体有异味,你究竟怕不怕?我说:“说不怕,那是假的,但那时已经顾不到那么多了。”况且连续的疲劳作战,几天几夜不休息,体力已达到极限,还有对家中老人的“亏欠”,我也曾有过困惑与动摇,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动力何在?我觉得,还是来源于一名机司人的担当;来源于一个党员对组织的责任感;来源于那么多可圈可点的动人事例;来源于那么多可亲可敬的先进人物。我们的救援队,是个很专业很敬业的团队,多次得到现场指挥部和灾区人民的交口称赞,作为领队之一,我们的救援队员,给了我许多感动,赋予我温暖和力量。他们中:有舍下病妻,赶赴一线的原一工程公司经理陈世杰;有妻子病故,把幼孩托邻居看护的金构厂职工左都荣;有家中房屋倒塌家人需照顾的大件项目部职工刘俊;有因厂房震裂为厂区设备人员安全奔波的金构厂厂长张玉明;有昼夜奔波、调配设备上一线的原一工程公司大件项目经理龙春荣;有长期患颈椎、肩周病痛的原一工程公司副经理王立政;有抢险队里年龄最大,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的老师傅王树坤;有主动要求参战的小车司机李中保、舒超树、杜社红……他们,代表了华西精神,代表了机司形象,代表了机司人,他们是华西的脊梁。    每每,忆起那些日子,想起我的队友们,我总会感到特别温暖特别自豪。北川救援,有遗憾更有收获,它彰显了机司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展示了机司人特别能战斗的硬汉风貌,提升了机司人勇于担当的堂堂正气,是四川机司的企业精神在突发重大危机面前的一次凝练和升华。

追忆曾经 铭记点滴 ——四川机司首批赴北川中学救援队抢险救援实录

【概要描述】(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赴北川中学抢险救援纪实,展示了四川机司“国难当头,冲锋在前”的国企风范,赞扬了机司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追忆曾经 铭记点滴 ——四川机司首批赴北川中学救援队抢险救援实录                         二等奖    (公司机关:耿岩)       每每,忆起那些日子,心绪总是难以平静……临危受命的忐忑,一波三折的进场,心急如焚的救援,意志顽强的队员,最揪心的还是对孩子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愧疚。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将四川省北川中学上千名师生埋在了废墟下,在国难当头,人命关天的危急时刻,曾为共和国建功立业、铸塑丰碑的机司人,义无反顾地冲向抗震救灾最前沿。公司先后派出6支共59人次的救援队伍增援北川中学,在华西集团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下,队员们连续作战,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丰富的机械化作业经验,配合兄弟单位和部队官兵,先后参与救出幸存者11人,清理出师生遗体多具,赢得了绵阳市北川前线指挥部、华西集团北川现场指挥部、当地政府、部队官兵和受灾群众的一致赞许,被誉为“一支非常专业和高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北川县委、县政府把“生死营救,情系北川”的锦旗送给了这个英雄的群体。机司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实践了“回报社会,践行大爱”的铿锵誓言,在特殊时期发挥了国有企业的栋梁作用。作为一名机司人,一个亲历者,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那一波三折的抢险救援,也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临危受命——“灾情就是命令,再大的压力也要顶上。”    2008年5月14日上午,接集团指令:我奉命带领公司首批赴北川救援队增援华西集团在北川中学的抢险救援。一时间,我感到了一丝紧张和前所未有的压力:自己从未经历过这样大的自然灾害,在这个非常时期带队去北川,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更担心在余震不断的灾区,自己带去的队伍和设备能否保证安全?但此时此刻,灾情的紧急和上级的信任已不容我再有丝毫犹豫,下午两点过,我带领从第一工程公司紧急调集的33名抢险技术人员和机操工、一台100吨吊车、4辆汽车、20余瓶氧气以及价值8000多元的药品、食品、饮水、劳保用品等物资,火速赶赴重灾区——北川中学。那一路的艰辛,现场的意外,艰难的救援,心灵的震撼,都让我始料未及。    一路艰辛——“大家心里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到达现场。”    救援队伍一路颠簸进入北川山区,沿途因余震不断时有大大小小的石块飞下,道路十分拥堵。在离北川中学救援现场十几公里的地方,我们的抢险队被困路边,通讯中断,与华西集团北川中学现场指挥部失去了联系。焦急等待中,眼看天就要黑了,在路况极差、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我绕山间小路避开通讯盲区,千方百计用电话联系上了现场指挥部,但终因道路交通管制仍然无法进入。时间就是生命,情急之下,我先是设法搭私人摩托车冒险闯关遭拒,最后我带领几个工人,利用运送氧气瓶车辆的特殊性强行前进,一路上反复说服了多处把关的交警,率先进入现场与指挥部接上了头。终于,在下午6点过将我们的救援车队带进了北川中学,与集团前方指挥部及兄弟单位会合,为抢险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当听到废墟下学生微弱的呼救声,看到周围学生家长焦急守侯的眼神,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救援队员们顾不上气味异常,余震危险,戴上安全帽、口罩和手套,立即投入到配合兄弟单位抢险救援的工作中,饿了啃口面包,困了就地打个盹,一心只想快快救人。   现场救援——“我们既然已经来了,就一定不能再耽误,要尽快想办法进去。”   5月15日上午9点过,头一天因道路不通被迫停在路上的100吨吊车还迟迟进不了场。之前,因道路局限,已进场施救的都是小型吊车,大型水泥块无法整块吊离废墟,整个现场的废墟清理和救援速度十分缓慢,而此时,离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只剩下短短4个多小时了。心急如焚的我们,一方面紧急向集团驻前线指挥部请战,并在集团的支持下,紧急求助北川中学现场指挥长、绵阳市副市长林新,再次提交100吨吊车尽快进场施救的方案。林副市长当即安排绵阳市公安局、交通局前面开道,清除路障,很快,100吨吊车抵达校门口,但又被门前的缓冲条阻挡,吊臂顶在了大门横梁上。大门是整体现浇不能拆,现场也没有测量工具,我们用竹竿和身体丈量,清除地面渣土,终于找到了吊车与大门之间不足10公分的间隙,在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下,吊车司机王师傅凭借多年的操作经验将吊车一步步挪进了大门。然而,一棵大树再次成为拦路虎,导致吊车回转半径不够,无法定位。几经周折,锯掉大树,扫清障碍,100吨吊车终于到位,首次起吊,就把一块40吨左右的钢筋混凝土盖子整体揭开,立即提高了现场的废墟清理和救援速度,为更多掩埋在废墟中的孩子增加了生的希望。参战的起重工、吊车司机、电焊工黄继虎、吴德金、王万勇、王树坤、张光新、张玉明、刘俊等队员连轴转,在保证100吨吊车正常运转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现场提供机械技术和咨询服务,连待命的小车司机,也主动请缨上阵,参与救援。   留下遗憾——“如果北川的道路再早点打通,如果我们的大型设备能早点进场,或许就能救出更多如花的生命。”   北川救援给我们留下了遗憾,曾经身临其境的人,永远不会忘记那里,忘记那些孩子。当最后一批筋疲力尽的救援队员撤离现场时,都没有提及自己的劳苦,没有一丝抱怨,却异口同声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自责:“没有能早点进场,救出更多的孩子”。我也常常想:“如果……或许……就能。”那次北川救援之后,我又奉命带领设备和人员先后到都江堰、彭州、安县、映秀等多个一线重灾区抢险救灾;配合省建设厅转运救灾设备。在那段多次往返灾区的日子里,多少个深夜,我们的救援队奔走在崎岖黑暗、险象环生的抢险路上;多少次危险,与我们的救援队员贴身相遇、擦肩而过,这时,支配我们行动的:除了快还是快……不能再留下遗憾。    动力所在——“来源于一名机司人的担当;来源于一个党员对组织的责任感;来源于可圈可点的动人事例;来源于可亲可敬的先进人物。”    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北川救援过程,让亲历者点点滴滴铭记在心:我们曾经离死亡如此之近,在严峻的抗震救灾战斗中,我们的企业经受了考验,我们的职工接受了检验。有人曾经问过我:余震不断,尸体有异味,你究竟怕不怕?我说:“说不怕,那是假的,但那时已经顾不到那么多了。”况且连续的疲劳作战,几天几夜不休息,体力已达到极限,还有对家中老人的“亏欠”,我也曾有过困惑与动摇,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动力何在?我觉得,还是来源于一名机司人的担当;来源于一个党员对组织的责任感;来源于那么多可圈可点的动人事例;来源于那么多可亲可敬的先进人物。我们的救援队,是个很专业很敬业的团队,多次得到现场指挥部和灾区人民的交口称赞,作为领队之一,我们的救援队员,给了我许多感动,赋予我温暖和力量。他们中:有舍下病妻,赶赴一线的原一工程公司经理陈世杰;有妻子病故,把幼孩托邻居看护的金构厂职工左都荣;有家中房屋倒塌家人需照顾的大件项目部职工刘俊;有因厂房震裂为厂区设备人员安全奔波的金构厂厂长张玉明;有昼夜奔波、调配设备上一线的原一工程公司大件项目经理龙春荣;有长期患颈椎、肩周病痛的原一工程公司副经理王立政;有抢险队里年龄最大,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的老师傅王树坤;有主动要求参战的小车司机李中保、舒超树、杜社红……他们,代表了华西精神,代表了机司形象,代表了机司人,他们是华西的脊梁。    每每,忆起那些日子,想起我的队友们,我总会感到特别温暖特别自豪。北川救援,有遗憾更有收获,它彰显了机司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展示了机司人特别能战斗的硬汉风貌,提升了机司人勇于担当的堂堂正气,是四川机司的企业精神在突发重大危机面前的一次凝练和升华。

  • 分类:文学创作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6-17 00:00
  • 访问量:
详情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赴北川中学抢险救援纪实,展示了四川机司“国难当头,冲锋在前”的国企风范,赞扬了机司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追忆曾经  铭记点滴
 
——四川机司首批赴北川中学救援队抢险救援实录
                   
           二等奖       公司机关:耿 岩
 
    
    每每,忆起那些日子,心绪总是难以平静……临危受命的忐忑,一波三折的进场,心急如焚的救援,意志顽强的队员,最揪心的还是对孩子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愧疚。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将四川省北川中学上千名师生埋在了废墟下,在国难当头,人命关天的危急时刻,曾为共和国建功立业、铸塑丰碑的机司人,义无反顾地冲向抗震救灾最前沿。公司先后派出6支共59人次的救援队伍增援北川中学,在华西集团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下,队员们连续作战,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丰富的机械化作业经验,配合兄弟单位和部队官兵,先后参与救出幸存者11人,清理出师生遗体多具,赢得了绵阳市北川前线指挥部、华西集团北川现场指挥部、当地政府、部队官兵和受灾群众的一致赞许,被誉为“一支非常专业和高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北川县委、县政府把“生死营救,情系北川”的锦旗送给了这个英雄的群体。机司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实践了“回报社会,践行大爱”的铿锵誓言,在特殊时期发挥了国有企业的栋梁作用。作为一名机司人,一个亲历者,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那一波三折的抢险救援,也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临危受命——“灾情就是命令,再大的压力也要顶上。”
    
2008年5月14日上午,接集团指令:我奉命带领公司首批赴北川救援队增援华西集团在北川中学的抢险救援。一时间,我感到了一丝紧张和前所未有的压力:自己从未经历过这样大的自然灾害,在这个非常时期带队去北川,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更担心在余震不断的灾区,自己带去的队伍和设备能否保证安全?但此时此刻,灾情的紧急和上级的信任已不容我再有丝毫犹豫,下午两点过,我带领从第一工程公司紧急调集的33名抢险技术人员和机操工、一台100吨吊车、4辆汽车、20余瓶氧气以及价值8000多元的药品、食品、饮水、劳保用品等物资,火速赶赴重灾区——北川中学。那一路的艰辛,现场的意外,艰难的救援,心灵的震撼,都让我始料未及。
    
一路艰辛——“大家心里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到达现场。”
    
救援队伍一路颠簸进入北川山区,沿途因余震不断时有大大小小的石块飞下,道路十分拥堵。在离北川中学救援现场十几公里的地方,我们的抢险队被困路边,通讯中断,与华西集团北川中学现场指挥部失去了联系。焦急等待中,眼看天就要黑了,在路况极差、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我绕山间小路避开通讯盲区,千方百计用电话联系上了现场指挥部,但终因道路交通管制仍然无法进入。时间就是生命,情急之下,我先是设法搭私人摩托车冒险闯关遭拒,最后我带领几个工人,利用运送氧气瓶车辆的特殊性强行前进,一路上反复说服了多处把关的交警,率先进入现场与指挥部接上了头。终于,在下午6点过将我们的救援车队带进了北川中学,与集团前方指挥部及兄弟单位会合,为抢险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当听到废墟下学生微弱的呼救声,看到周围学生家长焦急守侯的眼神,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救援队员们顾不上气味异常,余震危险,戴上安全帽、口罩和手套,立即投入到配合兄弟单位抢险救援的工作中,饿了啃口面包,困了就地打个盹,一心只想快快救人。
   
现场救援——“我们既然已经来了,就一定不能再耽误,要尽快想办法进去。”
   
5月15日上午9点过,头一天因道路不通被迫停在路上的100吨吊车还迟迟进不了场。之前,因道路局限,已进场施救的都是小型吊车,大型水泥块无法整块吊离废墟,整个现场的废墟清理和救援速度十分缓慢,而此时,离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只剩下短短4个多小时了。心急如焚的我们,一方面紧急向集团驻前线指挥部请战,并在集团的支持下,紧急求助北川中学现场指挥长、绵阳市副市长林新,再次提交100吨吊车尽快进场施救的方案。林副市长当即安排绵阳市公安局、交通局前面开道,清除路障,很快,100吨吊车抵达校门口,但又被门前的缓冲条阻挡,吊臂顶在了大门横梁上。大门是整体现浇不能拆,现场也没有测量工具,我们用竹竿和身体丈量,清除地面渣土,终于找到了吊车与大门之间不足10公分的间隙,在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下,吊车司机王师傅凭借多年的操作经验将吊车一步步挪进了大门。然而,一棵大树再次成为拦路虎,导致吊车回转半径不够,无法定位。几经周折,锯掉大树,扫清障碍,100吨吊车终于到位,首次起吊,就把一块40吨左右的钢筋混凝土盖子整体揭开,立即提高了现场的废墟清理和救援速度,为更多掩埋在废墟中的孩子增加了生的希望。参战的起重工、吊车司机、电焊工黄继虎、吴德金、王万勇、王树坤、张光新、张玉明、刘俊等队员连轴转,在保证100吨吊车正常运转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现场提供机械技术和咨询服务,连待命的小车司机,也主动请缨上阵,参与救援。
   
留下遗憾——“如果北川的道路再早点打通,如果我们的大型设备能早点进场,或许就能救出更多如花的生命。”
   
北川救援给我们留下了遗憾,曾经身临其境的人,永远不会忘记那里,忘记那些孩子。当最后一批筋疲力尽的救援队员撤离现场时,都没有提及自己的劳苦,没有一丝抱怨,却异口同声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自责:“没有能早点进场,救出更多的孩子”。我也常常想:“如果……或许……就能。”那次北川救援之后,我又奉命带领设备和人员先后到都江堰、彭州、安县、映秀等多个一线重灾区抢险救灾;配合省建设厅转运救灾设备。在那段多次往返灾区的日子里,多少个深夜,我们的救援队奔走在崎岖黑暗、险象环生的抢险路上;多少次危险,与我们的救援队员贴身相遇、擦肩而过,这时,支配我们行动的:除了快还是快……不能再留下遗憾。
    
动力所在——“来源于一名机司人的担当;来源于一个党员对组织的责任感;来源于可圈可点的动人事例;来源于可亲可敬的先进人物。”
    
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北川救援过程,让亲历者点点滴滴铭记在心:我们曾经离死亡如此之近,在严峻的抗震救灾战斗中,我们的企业经受了考验,我们的职工接受了检验。有人曾经问过我:余震不断,尸体有异味,你究竟怕不怕?我说:“说不怕,那是假的,但那时已经顾不到那么多了。”况且连续的疲劳作战,几天几夜不休息,体力已达到极限,还有对家中老人的“亏欠”,我也曾有过困惑与动摇,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动力何在?我觉得,还是来源于一名机司人的担当;来源于一个党员对组织的责任感;来源于那么多可圈可点的动人事例;来源于那么多可亲可敬的先进人物。我们的救援队,是个很专业很敬业的团队,多次得到现场指挥部和灾区人民的交口称赞,作为领队之一,我们的救援队员,给了我许多感动,赋予我温暖和力量。他们中:有舍下病妻,赶赴一线的原一工程公司经理陈世杰;有妻子病故,把幼孩托邻居看护的金构厂职工左都荣;有家中房屋倒塌家人需照顾的大件项目部职工刘俊;有因厂房震裂为厂区设备人员安全奔波的金构厂厂长张玉明;有昼夜奔波、调配设备上一线的原一工程公司大件项目经理龙春荣;有长期患颈椎、肩周病痛的原一工程公司副经理王立政;有抢险队里年龄最大,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的老师傅王树坤;有主动要求参战的小车司机李中保、舒超树、杜社红……他们,代表了华西精神,代表了机司形象,代表了机司人,他们是华西的脊梁。
    
每每,忆起那些日子,想起我的队友们,我总会感到特别温暖特别自豪。北川救援,有遗憾更有收获,它彰显了机司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展示了机司人特别能战斗的硬汉风貌,提升了机司人勇于担当的堂堂正气,是四川机司的企业精神在突发重大危机面前的一次凝练和升华。

通用底部

发布时间:2021-03-30 14:48:20

地址:成都市二仙桥西一巷7号   热线:028-83281357   Email: hxjs0666@163.com

Copyright © 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32368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成都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32128

友情链接:华西集团

二维码